当前位置: 首页> 上海早报> 正文

五大名窑第三届大师精品展暨年会、艺术创新交流在定州举办

 五大名窑第三届大师精品展暨年会、艺术创新交流在定州举办

五大名窑群雄聚会共谋艺术创新

——五大名窑第三届大师精品展暨年会、艺术创新交流

端午临中夏,悠悠艾草香。6月12日端午节刚过,来自禹州、神垕、汝州、宝丰、龙泉、杭州、开封的三十多位五大名窑大师齐聚定瓷发源地定州举办五大名窑大师精品展暨年会、艺术创新交流。

本次活动得到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的指导,主办单位是河北省民协、河南省民协、中国民协五大名窑专委会。河北省曲阳陈氏定窑瓷业有限公司、陈文增定瓷艺术馆鼎力承办本次活动。

河北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任源宣布五大名窑大师作品精品展开幕

陈氏定窑董事长李佳致欢迎词

6月12日上午九点,河北文联副主席任源郑重宣布大会开幕。陈氏定窑董事长李佳首先致欢迎词,河南民协秘书长刘炳强代表和五大名窑专委会主任任星航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祝辞。随后大家参观来自三省八地近二百件五大名窑大师的精典作品。下午召开五大名窑第三届年会,五大名窑主任任星航如数家珍通报五大名窑大师在上半年全国各地主办的民间文艺评比中斩金夺桂,据不完全统计,荣获近二十个金奖。任星航主任对获奖者高度赞扬并进行了表彰,接着对下半年郑州五大名窑艺术馆的筹建给予具体安排。下面进行本次年会的重头戏,五大名窑六位同志畅谈艺术创新感悟。六位同志的发言突出二个字“创新"。即有艺术的创新,又有作品的创新;既有传统制作与科技融合的创新,又有市场拓展的创新。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刘炳强讲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任星航讲话

五大名窑第三届大师精品展成功举办,突出展现五大名窑这一精典传统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五大名窑大师精品展现场

下边是六位同志畅谈五大名窑艺术创新的心得体会。

任星航创新交流会上发言

柴窑之我见

——任星航

我拜读了吴敬仁先生一九三五年的《中国陶瓷史》,从中汲取了宋代五大名窑良多的陶瓷知识,也顺便学习了五代时代的记述:唐宋大乱、群雄竞起,纷纷割据中原建国称王、前后历史五十三年,史家称为五代、即后梁、后唐、梭晋、后汉、后周。五代王干戈拢攘、江河分裂达十国之多:吴、南唐、闽、前蜀、后蜀、南汉、北汉、吴越、南平等,此时虽兵灾连年,而瓷业因帝王之爱好,反有进展之势。以吴越之秘色窑舆后周之柴窑为最著名。秘色窑造于越州、供奉吴越王钱氏之物,臣庶不能用,故云秘色。柴窑系后周柴世宗所烧,故以其姓名之窑在河南郑州。其器青如天、明知镜、薄如纸,声如馨,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为往昔诸窑之冠。相传当日请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所谓雨过天青、乃淡蓝之青瓷也。柴瓷以天青为主。我国论瓷器者以柴、汝、官、哥、定诸窑为标准,而柴瓷传世罕见,后人得其残片亦视若珍宝,可见柴窑之精美。u

宋代瓷器出口,各种釉色及装饰精采纷呈,南北定窑、汝窑、新旧官窑、哥窑、弟窑、钧窑、景德镇窑,远赴欧亚各国,值与黄金。当年出口瓷还有湖南长沙窑、磁州黑、吉州窑及建窑等。

元人疯狂入侵中原,灭宋灭金,中华遭异族入侵坐佣中原九十一年。元代瓷器亦承继宋代诸窑而制造与宋窑无甚差异。在河南一带所出者多依钧窑,以作天蓝色,兼带紫班而成鱼、蝶、蝙蝠锗形者为贵,不带紫者,则为常器,元代之瓷,概以釉色为主,其釉厚而重。

柴瓷在后周五代柴世宗皇帝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雨过天青云破处的解读为窑变的天蓝色有洁白的云彩、厚处的云破之处有五光十色的雨后天上彩虹。柴瓷滋润细媚有细纹,精色绝佳为诸窑之冠。

二0二四年三月、神垕西山白峪刘村古窑遗址,雨后走山我看到了一片与柴窑描绘一样的古瓷片。大有雨后蓝天白云般的神秘色彩、这是神垕上日峪历经千年之资料。实有青如天、薄如纸、明如镜的历史描述,同时在当地农家院用碎匣钵片上又见到了类同的釉料。这些资料都比钧窑早上百年,有可能就是五代后周的柴瓷。神垕西山周围山连山、川连川。神垕大刘山资源丰富,有白土、黄石干、钛铁矿,山下有煤矿西山百裕有铁、铜矿石,石灰石。东山有柴木、磨街有高岭类碱石孔雀石、鸠山有碗石,乐石山,还有高山石料。白峪本地山林茂密、水源丰富、柴木丰厚、很多原料离此不过几公里,山地有马、骡运输原料,在周围临县中最具备烧御窑柴瓷的基础和基本条件。其实,柴世宗后周在位六年、柴瓷的历史很短暂,但世宗对瓷的喜爱程度和对瓷的艺术要求高度是宋代各十位皇帝所不及。柴瓷主要讲瓷的颜色,当时的作品主要还是碗,百姓用的碗是木碗(较厚),那么瓷碗就相应的薄、但薄如纸的形容词也体现在定、汝、弟等名窑里。柴瓷的进化过程后周柴世宗公元954~960柴瓷有了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窑变贡瓷,仅六年,所以柴瓷经发现此瓷后批量生产,但后续就进入宋初时代。宋太祖赵国胤风云际会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夺取天下国号为宋。960年~1126年共计166年历赵光义太宗,赵恒真宗、赵桢仁宗、赵曙英宗、赵顼神宗、赵煦碧宗、赵佶微宗、靖康事变。其实,宋代瓷器、真能集前代之大成,因柴瓷是五代柴世宗所用,进入宋代初还以柴、汝、官、哥、定诸窑为标本。后因柴窑傅世极少、而被造作神话以资牟利。实则柴瓷并未消失,因柴瓷为诸窑之冠,这样的艺术品(皇家)不可能丢掉。通过宋代的十位皇帝,加以改进,并走出山区,再进入千年神垕古镇、后进入钧台窑,才成了钧台窑瓷,即钧瓷.所谓的柴瓷变钧瓷。薄胎的柴瓷,作品是碗,柴瓷走进了宋代,自然统治者要淡化柴皇帝,柴瓷本身就产量少,但千古名言仍放异彩,柴瓷也仍未灭。薄胎的柴瓷进入了神圣的钧台窑。瓷坯瓷胎稍厚,因柴瓷为碗薄、钧台窑作花盆必须厚,但追求的都是一个艺术,称之为:窑变。有词为证柴世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陶瓷专家陈万里说:仿佛就像尉蓝的天空上忽然出现了一片红霞那样灿烂美丽。一句话.玉如天成的窑变。至于说柴瓷即是钧瓷,窑变如出一辙的同类瓷出在同一山区,有人说柴瓷即是钧瓷,还是让历史和科学来正名吧。

庞永辉创新交流会上发言

定窑传统文化研究与复兴

——庞永辉

一、定瓷历史简述

定瓷,定州窑陶瓷,遗址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北镇村一带,宋时隶属定州管辖而得名。以生产白瓷为主,有“定州花瓷瓯,颜色天下白”之称,与当时,官、汝、哥、钧窑并称为五大名窑。

定瓷继承唐代邢窑风格,经五代的发展,到北宋定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釉色湿润灵动,形制俊郎娟秀,奔逸潇洒的刻花,更是为定白瓷增添了无限的魅力,“色如玉、薄如纸,声如磬之美誉,”成为中国白瓷历史的一个高峰。

二、在中国陶瓷史中对定窑创烧时间与断烧原因的两点讨论

定窑的创烧时间,在2022年的定窑遗址保护、考古时,河北省文研所黄信队长在遗址的探考中发现了大量隋代青瓷、并发现了一座隋代窑炉,自此可以确定,定瓷始烧于隋代。

定窑陶瓷衰落于元代,这在定瓷遗址的文化层中已经被证实。究其原因,有两种说法,一是连年战争,匠人流离失所,导致定瓷生产衰落;二是因为近八百年的生产使定瓷产区的优质原料枯竭,导致品质下降而使其断烧。这两种说法都有其可能性,但却不是定瓷衰落的原因根本。其根本原因应该是元统治者对元青花瓷的青睐,社会审美的转移,使定瓷逐渐消失。

三、定窑遗址的概况

定窑遗址,位于曲阳县涧磁村、西燕川村一带,规模宏大,世所奇观。它东起北镇(龙泉镇)通天河畔,西止燕川山下,方圆20华里,总面积达150多万平方米。俗称“一溜十八坡”。民间相传:当年“大窑三千六,小窑如牛毛。”

四、定窑对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三大贡献

1、定窑装饰对中国古代装饰系统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定窑的装饰方法非常丰富,比较典型的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其中刻花最为独特,以刀代笔,“刀行形外,以线托形”,刀线奔逸,形式简约,气韵生动,以自然之情致达万物之灵妙;印花在宋代为各窑口之魁,定窑的印花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简繁有序,以精致雅逸之工艺,诠释高尚富丽之气象。定瓷装饰纹样的内容囊括了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各色人物、亭台楼榭等大千世界,形成了我国第一个系统化的陶瓷纹样库,为其后来陶瓷纹样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借鉴

2、定窑白釉文化的确立

定窑到北宋时期逐渐成熟,开始构建自己的审美标准。“瓷不唯白,以雅取胜”将宋代涵养含蓄内敛、雅致的文化意识融入到定瓷的视觉传达之中,釉色由晚唐五代的高白到白中泛青或泛黄方向发展,使釉面更加玉润灵动,彰显视觉简洁、意韵深邃的意境美。这种由物理性质向文化性质的转变是工艺陶瓷向文化自觉的一种转变。

3:覆烧法的创烧

覆烧法为定瓷首创,其装烧方法是同一直径的碗、盘将口沿部的釉去掉,倒扣在一个环形的支圈上,依次重复叠加,使得同体积的窑炉装烧的数量增加数倍,甚至十几倍,大大提升了陶瓷的生产力。

五、当代定窑的创新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地球村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全新的科学技术,全新的生活环境,全新的审美需求等等,只有将定窑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到这个时代里来,才能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经典文化产品。

蒋同磊创新交流会上发言

浅谈哥窑瓷的传统工艺特色和创新实践

——蒋同磊

陶瓷的发展历史,记录了人类科技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历史。“一部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一部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这是中国近代陶瓷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陈万里先生对龙泉青瓷作出的评价,充分表达了龙泉青瓷在陶瓷史中的重要地位。在宋代,龙泉青瓷创制出“哥窑”、“弟窑”两类代表性产品,烧制出了如玉一般的“粉青”、“梅子青”的精美釉色,把青瓷烧制技艺推上巅峰。2009年9月,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球首个入选的陶瓷类项目。

从龙泉青瓷历史发展的角度,哥窑瓷可为浓墨重彩的一页。

一、哥窑瓷传统工艺特色

南宋中晚期,龙泉窑吸收了汝窑、官窑等烧制技艺,改进了胎土配方,在瓷土中掺入了适量的紫金土,使氧化铝和氧化铁的含量增加,提高了抗弯度,使器物在高温下不易变形,克服了“笨重粗厚”的特点,坯体变薄,器物造型轻盈秀美。并且改进了釉料的配方,由原来的钙釉变成钙碱釉,胎薄如纸,多层施釉,使釉色出现粉青、梅子青等色。厚釉制品主要包括白胎和黑胎两类,被称为“弟窑”和“哥窑”。

哥窑瓷的工艺特色主要有:

1、瓷胎特征为“紫口铁足”。“紫口”,器物口沿釉水较薄的位置由于胎土含铁量较高,显露出胎色,为紫口。器物圈足底端无釉,故形成黑褐色,即为“铁足”。

2、釉面开片为“浅白断文”。根据现代科学实验和研究,溪口哥窑瓷利用胎体配方中添加较粗颗粒粘土以及降低石英含量的方式,使出产的器物片纹自然,并烧制出“蚯蚓纹”、“冰裂纹”、“蟹爪纹”、“鳝血纹”等独具特色的开片装饰,彰显独特魅力。

3、胎釉特征为“胎薄釉厚”。从溪口窑等地出土的黑胎瓷中,其胎主要为“铁胎”,胎骨细密,厚度一般仅在1-2毫米之间,而釉厚却达到了3毫米。极薄的胎骨和以其似玉的厚釉可谓天工之作。

二、哥窑瓷的创新实践

本人经三十多年潜心研究,研发出特有的纯正梅子青釉、似美玉赛俏美人的月白釉,让作品继承龙泉青瓷“质如玉,亮如镜,声如磬”的艺术特点。本人六件作品有幸入选杭州第十九届亚运会、第四届亚残会并被指定为国礼。

下面我将从造型理念、装饰特点、工艺特色等简述六件作品的创作实践。

第一件:《哥窑贯耳瓶》 (规格:高45厘米,口径15.5厘米,底径16.5厘米) 。

造型理念:运用对称平衡美学原理设计,侈口,长直颈,颈上部两侧饰管状耳一对,垂腹,圈足微外撇。在视觉与心理上追求完美、宁静、和谐之感,古典、优雅而又时尚。

装饰寓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连续不断的文明历史民族,中华文化坚持中庸之道,平衡和谐之美,与外民族和谐共处,贯穿历史,走向未来。

工艺特色:参考了宋、元代哥窑瓷的制作工艺,采用黑胎、施粉青厚釉,釉面开片接近于宋代传世哥窑器物和元代龙泉哥窑器的质感;制作精致,造型端庄,古朴瑰丽,谦和内敛,体现了君子气度。

第二件:《青釉贯耳瓶》(规格:高61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8厘米)

造型理念、装饰等方面同哥窑贯耳瓶,工艺方面为灰白胎、施梅子青釉。

第三件:《圆融回纹青釉盖罐》 (规格:直径31厘米,口径20厘米,高47厘米,底径18厘米)。

造型理念:造型饱满,赋予文化涵养;造型端庄,赋予大国气度;盖顶皇冠凸起,气宇轩昂。

装饰寓意:回纹被汉族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纹样,底部饰以回纹,赋予连绵不断、吉利永长的吉祥寓意。饕餮纹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意志。鼓钉纹代表着国力的强盛。三者结合象征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延绵不断,体现了我国治国理念、民族文化的自信力。

工艺特色:采用龙泉青瓷弟窑朱砂泥手工拉坯制作而成,体现了龙泉窑的艺术特色。通体采用商周青铜器饕餮兽面纹饰,利用深浅浮雕工艺制作,层次丰富,视觉冲击力强,整体协调,主题明确。

第四件:《盛世至尊青釉花觚》 (规格:高53.9厘米,口径33.9厘米,底径17厘米) 。

造型理念:对称,挺拔、力量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强傲骨、独立不群的气度。

造型寓意:体现中华神威,紫坛八觚,以章天德。

工艺特色:以龙泉青瓷朱砂胎,施梅子青釉,手工拉坯成型,高温烧制而成。器型挺拔,干净利落,收放自如,造型隽秀,端庄大气。

第五件:《青釉三牛尊》 (规格:高57厘米,口径30厘米,底径21厘米) 。

造型理念:以汉字“中”字造型为素材,造型对称、稳定、挺拔、向上。迎合中国传统中的中庸之道:“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装饰寓意:牛,象征忠诚、勇敢,勤奋,财富,也是脚踏实地,无私贡献的精神体现。象征吉祥,礼仪和力量。

工艺特色:以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的梅子青釉制作工艺,技艺精湛,釉色温润如玉。青色代表东方,青如玉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内涵。

第六件:《青釉弦纹梅瓶》 (规格:高52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16厘米) 。

造型理念:倡导宋代的美学,追求以俭为美的造型。

装饰特点:在宋韵文化的背景下,以简单的弦纹作为装饰,装饰服从于造型,体现“大道至简”的理念。

工艺特色:该瓶在宋代龙泉窑梅瓶样式基础上加以创新,采用龙泉青瓷弟窑朱砂泥拉坯成形。侈口,细颈,圈足,自肩到足均饰弦纹,通体饰粉青釉,弦纹处积厚釉,釉色似玉。

三、吾辈责任:弘扬光大哥窑瓷

哥窑瓷,虽然不是玉器,却将玉器淡泊润雅的君子气质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色彩之美是“玉德”思想的体现,反映出宋人对玉文化的推崇和追求,说明中国人推崇自然、疏淡和静谧的审美境界。作为新时代的哥瓷匠人,我们站在古代青瓷匠人的肩膀上,不断汲取和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技术,将哥瓷技艺和文化传承弘扬光大。

刘红生创新交流会上发言

《钧瓷艺术的传承与创新途径》

一一刘红生

钧瓷艺术的创作是大家比较关注的话题,其实钧窑千年的发展本身就是在传承与创新中完成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钧瓷源于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艺、质朴的心境,是钧瓷产生美的本质所在。钧瓷的创作理应在自然和生活中获得灵感,因为相对人来说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与保障。我相信多观察生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将会带来更多创作上的灵感,因此我坚信创作的脚步此时此刻应该迈向大自然,并向它学习和致敬。

艺术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对自然现象进行的体验、感悟、提炼、加工并用艺术的形式及语言去表现它。生活是指人在自然界中的一切活动。我们能从生活中感悟出美好,感悟出艺术无处不在,而现实生活不全部是艺术。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做到取舍,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是生活的提炼、加工和再创造。

在创作过程中会有很多有趣的灵感频频出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晨雾在空气中来回飘浮,我想对于作品来说这就是创作中的素材吧!有雾总比没有雾好,雾的多少将决定垂露的多少,相对于创作一样,在于平时思考与积累。当晨雾遇到树叶后便会迅速聚集起来形成垂露顺着树叶流下来,这何尝不是自然所创造的成果竟而如此的美妙呢?看似垂露的形成单纯而又自然却蕴含着哲理。垂露在光的照耀下晶莹剔透,所形成的曲线饱满有力,从叶子上滑落下来的一瞬间充满着美的力量。做钧瓷我想也是如此吧,平日里积累的经验、知识、和生活感悟以及审美等,当遇上事与物就会得到的碰撞从而形成钧瓷作品因而得以呈现,看起来并不花费过多心思,反到是很自然的事情了。但平时知识的积累、审美的判断尤为重要,当然创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美学观念去进行淬炼并做好取舍,至于创作便成了理所当然,如此解释似乎也能说的过去。

钧瓷艺术的创作何尝不是一次艺术生命的旅行与人生的修行?器物里面蕴含着自然、谦逊、和优美的力量令我迷恋。多年以来我始终坚信只有付出真诚情感和辛劳汗水才能够收获器物温馨的拥抱。钧瓷作品的艺术气质来自美学修养,因此从事钧瓷工作学习到的不仅是制作技艺,更是日常中的人生态度。将自然、技艺 、器物与自我融为一体,用自然之物表达心灵之爰,更是生命中享受美学修行的重要方式。艺术需要用时间和生命去打磨,与此同时不可缺少的是兴趣、执着、坚持以及人格的淬炼。享受生命里有态度的哲学生活是幸福的,致敬生命里的自然与生活。

韩琴创新交流会上发言

琴心瓷韵话汝瓷

一一 韩琴

近千年前汝瓷烧制技艺在早期青瓷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成就天工之美的汝瓷,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汝瓷以其“雨过天晴云破处”的天青色,让宋代艺术皇帝宋徽宗赵佶为之倾倒,更有汝瓷其艺术性和古代祖先烧造技艺的科技创新,使汝瓷达到了中国古代瓷器烧制的新高度,而汝瓷的绿色健康功效更是千年美传。

一、汝瓷为名瓷之首当之无愧

汝瓷在我国宋代被列为五大名瓷“汝官哥定钧”之首。历史上素有“名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于北宋末年仅仅成熟烧制20余年便失传了。汝瓷断代后烧制技艺失传。著名国画大师李苦禅,生前发出感叹,“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民间盛传“纵有家财万贯,不如汝瓷一片”之声,宋代帝王为什么如此喜爱汝瓷?难道还有什么不可解释的秘密?原来民间盛传“用汝瓷盛饭,三日不馊”的神奇效果,是世界上难得的宝物。除汝瓷的神哥外,汝瓷以简洁、素雅的艺术风格,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融合下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道家思想境界。尤以汝窑的简约造型、莹润的釉面、天青般的釉色和工艺极富简约的空灵的艺术理念。这种简约贯穿了华夏艺术文化艺术体系直到今天,简约的审美观念是其他窑口不能比拟的。传世器几乎每件都有所有灰点、黑点的瑕疵,即使有瑕疵也被尊贵的帝王所喜爱,也代表历史上对汝窑喜爱和审美的价值。

二、近年来,我们在传承的基础上突破宋代历史汝瓷的烧制工艺支钉制烧工艺,在支钉制烧的工艺基础上,韩琴汝瓷公司的研发人员经过数百次的试验,发明了满釉无支钉的创新工艺并申报发明专利,让汝瓷小器型满釉无支钉工艺做为高端把玩和收藏的一种新奢品。

在不断的传承和创新的发展中,结合新智生产力的新科技、新研发,我们立足健康汝瓷的品质化,让汝瓷的健康使用为国民的健康生活添加一抹天青色。韩琴汝瓷的健康汝瓷酒具开启您饮酒新体验,喝出老酒的醇厚顺滑味道来;茶具喝出回甘清新醇厚的茶香;烟具吸出香烟柔和降燥的感觉。在未来的发展中,韩琴汝瓷研发团队,将更加努力的做出有利于全民健康的产品,让汝瓷的健康神奇伴随亿万国民美好的生活。

高占交创新交流会上发言

阅读全文